水彩-画室中

 提示:点击图片可以放大

画家:查尔斯.麦克伊佛.格里尔逊 Charles MacIver Grierson (1864-1939)

作品:画室中

种类:水彩

尺寸:55cm×78cm 有签名 1918年作品

编号:WC020319PRAK10



19世纪后期及20世纪早期的水彩艺术家查尔斯.麦克伊佛.格里尔逊,擅长描绘生活场景和场景中的人物。


格里尔逊于1864年出生在爱尔兰科克郡的皇后镇,在进入艺术学院之前,他曾师从建筑师威廉·亨利·希尔。在克劳福德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并于1881年毕业后,格里尔逊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学校继续深造。1892年,他成为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成员,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在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展出了超过80件绘画作品。


在1894年的艺术展览资料中,格里尔逊在伦敦的居住地址是哈弗斯托克山。他的作品一直频繁地在各大权威艺术机构的展览中出现,并受到艺术市场的追捧。1902年,他从伦敦搬到爱尔兰的斯莱戈县County Sligo,并在这里遇见了未来的妻子。


1910年,格里尔逊重新回到伦敦居住,后来从伦敦的北市区搬到了伦敦西区。他的艺术成就使他成为皇家水彩画家协会(RI)和色粉协会(PS)的成员。1939年9月25日,他在伦敦希灵顿去世,享年76岁。


他的作品曾先后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伯明翰艺术家协会、伦敦艾比画廊、利物浦沃克美术馆、爱尔兰皇家艺术学院和南澳大利亚美术馆等权威机构展出,并被许多私人藏家收藏。


这幅创作于1918年的作品《画室中》,显然不是一幅画家当代的写实题材作品。从画中人物的服饰,尤其是男性着装,可推测画家表现的是18世纪中后期的画室场景。17世纪,以法国国王路易十四(1638-1715)为首的高跟鞋时代登上台面,高跟鞋慢慢变成男人的代表。在他当政的后期又出现了“领结”的前身,即用一块细布打褶围在脖子上,用花边缎带扣住的“领饰”。同时外套开始变长,并且前襟装饰有双排扣。这一时期裤子延长到了膝盖,裤腿紧绷着大腿。 到18世纪中期,男子上衣开始去掉多余的修饰,缓解紧束的腰身,同时出现了高领的设计,袖子也由原来的大开口变成了贴合手臂的款式。这种上衣被称作“夫拉克”,是“燕尾服”的原型。在这一时期,男士戴假发非常流行,基本上就是身份的象征。但是到了1800年左右,英国开始征收假发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了省钱和舒适就抛弃了假发。


作品中,画家用光线划分出了不同的空间,以屏风为界分割出了前景和后景。前景以暖红色调为主,营造出了火光照射的视觉效果。尽管画中并没有出现壁炉篝火或蜡烛,但画面中强烈的冷暖、明暗对比,皆呈现出了火光照射的特点。后景以自然光为主光源,色彩过渡柔和,对比较小,偏冷灰色调。


作品近景中身着浅色长裙的女子,身材匀称,面容娇美,在火光的照射下,更显得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肌肤饱满而有弹性。最引人注意的是她嘴角下方的一颗黑痣。16世纪以来,天花在欧洲肆掠。侥幸活下来的人,脸上也会留有疤印。为了遮盖这些疤印,贵族们用含铅白的化妆粉涂抹面部。但单纯的美白并不能完全遮瑕,于是17世纪起就开始流行用皮毛和黑色塔夫绸贴在疤痕上,假装成痣来遮瑕。 贵族们渐渐发现,在黑痣的衬托下,被铅粉涂白的肤色更显白皙,且格外生动,还能跟广大劳动人民区分开来,突显自己的高贵时髦,便纷纷效仿。1760年前后,点痣妆成为了贵族男女们的流行装扮。18世纪的一位法国作者观察到:“在英国,不管年轻年老,貌美貌丑,除了睡觉都贴着它。”在《画室中》,格里尔逊注重细节的表现,很好地再现了当时的流行元素。


画中女子肩膀放松,随意地坐在长椅上,手持折扇若有所思。她卷曲的长发上装饰有珍珠长链,脖子上系着黑色丝带,胸前配有水晶质地的胸针,右手无名指上带着简单的银环戒指。女子豪奢而随意的饰品搭配,在神态殷勤的男艺术家身旁,却一脸宠辱不惊的慵懒表情,甚至连手套也是随意地扔在身后的地板上,可见她应该是见惯各种调情场合的模特,女演员或是交际花。远景中的肖像画虽然笔触简略,但隐约可见描绘对象的发色,长裙细节与颈部的黑色丝带,显示前景中的女子就是画中人。前景中,女子目光深沉,仿佛陷入沉思遐想,并没有注意身后的画家。而画家一手拿着调色盘和画笔,一手撑在长椅扶手上,低垂眼眸俯视着女子。他目光专注,神情认真,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饱含着情愫,火光可能正好反映了他心里充满温暖而热烈的爱意。 画面以斜铺在地上的地毯,衔接了前后景,很好地交代了内室、外室的空间关系,也使得空间的深度感更加完整。后景中,三位绅士正认真地品评着画架上作品,他们或坐或站,姿态各异,呈现出了不同的动势,使画面具有节奏感。画室的外室充满了由四边形组成的装饰,它们分布恰当且有条理,俨然构成了一幅立体结构图。这不仅充分显示了格里尔逊精准的构图能力,同时也营造出了一种冷静、理性的氛围,与前景中的热烈、暧昧之情形成对比。 作品《画室中》冷暖强烈的对比、精湛的构图和丰富的层次感,增加了画面的戏剧效果和内在张力,使画面极富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使观众不由自主地沉浸在画家格里尔逊的绘画之中。


Charles MacIver Grierson RI (1864-1939) Born in Queenstown Co. Cork, Grierson studied at the Crawford School of Art and later at the Westminster School in London. Here in 1892, he became a member of the RI and exhibited over 80 works with them over the following years. In the late 1890s Grierson returned to Ireland, meeting his future wife in Co. Sligo. His works are thus found in several private collections around Sligo as well as in the Art Gallery of South Australia, Adelaide. In his own lifetime they were also shown at the RA, the RHA, Liverpool's Walker Art Gallery, the Society of Artists in Birmingham and the Abbey Gallery, London,and the Art Gallery of South Australia.